P>蹲下身来让课堂更精彩——《爬山虎的脚》教学片段赏析
师:动物有脚,植物也有脚。爬山虎的脚与我们平时所见的脚相比,有不同的地方吗?
生:有。
师:那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?
生甲:细丝。
生乙:圆片!
师: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下结论吧!(生边读边思考。)
生甲:是细丝。课文中第三自然段说明这六七根细丝,就是爬山虎的脚。
师:是吗?
生乙:哪有脚像细丝的?那它怎么“走路”呢?
生丙:是细丝!我还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证据:“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,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,巴住墙。”这说明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。
生丁: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。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它的脚,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它的腿。
师:大家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?
生:六七根细丝!
师:对!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,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“触墙”,也就不能往上爬了。叫脚叫腿,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,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,这都是拟人化的写法。爬山虎的脚,科学的称呼叫“茎”,它属于攀缘类植物。你们看呢?
教学片段中,教师让学生充分读懂课文,深入文本思考,实现了与文本的平等对话,在与教师的交流中,学生畅所欲言,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,再一次实现平等对话。学生在对话中,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;在身心放松、教师的宽容状态下,学生思维活跃,反应热烈,富有灵性的言语自然而快捷的产生了。这种精彩和谐的课堂缘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,缘于师生角色的转变,缘于课堂上师生平等的对话。正因为这样,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才是真正的质疑。
只有教师对自己角色有了正确的定位,蹲下身来,树立课堂上教师始终是服务于学生的意识,才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,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,实现我们教学的智慧。